2025年6月26日 星期四

初一、十五吃素的科學原因?


    每當朔望日,海洋潮汐的變化,因月亮的盈虧影響,達到最大值的時候,人體內部的湧動也受到了影響。
    潮汐現象,主要是海水受了月亮和太陽的引潮力作用,產生的週期性運動,引潮力即天體間的引力,白天河海湧動稱為潮,夜晚退潮稱為汐。
    國外研究發現,每當十五月圓之日(即望日),人們的情緒普遍比平日更易激動,社會犯罪率增加,車禍發生率也高於平日;到了初一(即朔日)新月之日,人的情緒則普遍比平日更低落,抑鬱症患者增多,自殺率也較高。
    在朔日時,地球處在太陽和月亮中間;在望日時,月球處在地球和太陽中間。 
    因人體的含水量,和地球的含水量一樣,約為百分之七十,月球引力不僅引起海洋潮汐的變化,也連帶著影響了人體。
    遠古時代的人類即發現了這個現象,民間傳統習慣流行,每個月初一和十五吃素,據說也和海洋潮汐及月亮盈虧有關,寺廟選擇這兩日齋戒,也因為人們在此潮汐湧動的影響下,比較容易因情緒不穩而生病或犯罪;像每年的農曆七月和農曆新年,大型法會也常選在這期間舉辦,學校也有寒暑假,都是因應天氣過冷過熱,較易引起身心不舒服。
     配合氣候調整飲食作息,也可視為養生之法,天熱自然喜吃清涼爽口之食物,天冷嗜食溫熱之食,但對於自制力不佳,容易受美食誘惑的人,則還是依照傳統中醫主張的「多食清淡,少食肥膩厚味。」的原則為主。
    藥王孫思邈在《備急千金翼方》:「食之不已為人作患,是故食最鮮餚務令簡少。」代表飲食當節約,少吃葷食,勿因貪美味而傷身,不論葷素,好吃的素食吃多了,也一樣傷身。
    遠在中國南北朝時代,製作素食的方法已很進步,據南宋林洪的《山家清供》中,記載有一百多種食品,以花卉、藥物、水果、豆製品入菜,還首次記載了當時就有「假煎魚」、「勝肉夾」、「素蒸雞」等仿葷技術;到了現代,幾乎可以將素食烹調成葷食的口味,像紅燒湯麵裡的紅燒肉,成份多為燕麥、植物澱粉與豆類蛋白混合,湯頭也幾乎散發出像牛肉麵般的味道。
    飲食行為專家認為,人的情緒也會影響進食速度,精力不足或情緒低落時,進食速度也跟著下降;吃飯速度快的人,大部份性子急;習慣慢慢吃的人,通常充滿自信且懂得欣賞生活。
    從喜歡吃素和喜歡吃葷的人身上,也可看出性格。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報告指出,非洲的馬賽族人,粗暴好鬥,他們以肉類、豬血和脂肪為主食;吉克猶族人則以蔬食為常食,性格溫和友善。
    日本的千葉縣房總半島的白濱村,存有許多百歲以上的人瑞,此處癌患者極少,他們的食物少有牛油、乳酪等動物脂肪,攝取脂肪來源主要為花生、菜籽、芝麻。
    如以地理環境的條件解析,吃素的國度,大部份屬於溫熱帶氣候,天氣較熱,比較適合吃些清熱的蔬果來解毒熱;至於寒帶國家,蔬果的產量較少,自然會以動物類脂肪為主食。
    1912年的諾貝爾得獎人艾列士卡里爾博士提出,生命的長短,全在於細胞的功用如何而定,人的血液愈清,衰老得愈慢,工作也不易疲勞,肉類本身在體內易產生廢物,需靠腎臟費力清除,經常吃肉的病人,他們的體液沈澱倍於素食者,這些人做劇烈運動時,沈澱物導致疲勞感加重,無法增加耐力。
    《素食的科學》作者牛尾盛保博士,實行積極素食後,每天平均只睡四個小時,素食能保持血液的微鹼性,使自律神經保持平衡,新陳代謝良好,肌肉及神經疲勞得以減少,有太多研究報告指出,素食者的血壓和膽固醇也比葷食者還低。
    個性溫和的人,往往情緒也比較平靜,容易靜下心來處理事情,如果認為自己個性過於急躁,或者難以靜心時,不妨試試從調整飲食習慣上開始。葷食者,可從每個月初一、十五開始學習吃素,習慣素食的味道之後,再吃葷肉,比較容易發現肉的腥味重。
    聯合國糧農組織計算,生產肉品所排出的碳,遠比全世界汽車、船、火車、飛機的碳排放量還高。飼養牲畜的大量排泄物,甲烷的暖化潛能比二氧化碳高21倍,造成水污染與生態破壞,溫室效應升高。
    現代素食不僅非常美味,常吃不僅體內環保,連地球都環保。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