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15日 星期二

收錄於散文集-- 《菁桐之行》

      原本菁桐對我而言,是一處陌生的地方,從未引起我的注意,幾年前觀看電影「台北飄雪」時,許多場景拍攝於菁桐老街,一排木造及石造的小小二層樓的老屋,以及石道鐵路風情,令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      從此之後,菁桐這地方就烙印在我的心痕裡,盤旋於腦海裡的念頭,始終騷動著我,一直想找個時間到這地方去看看走走!但,過了許多年之後,我卻還是未能成行。

      今年許是武漢肺炎影響的緣故,時間變得空閒許多,我開始將沈埋在心裡許多未付諸行動的事,一一付諸實行,其中一件事,就是搭火車前往菁桐。

      由瑞芳站分出兩條火車支線,其中一條小鐵道就是往平溪線的路線,菁桐就在平溪線的最後一站,週末上午,整排火車坐滿了旅客,我沒有在瑞芳站下車轉搭平溪線火車,而是搭到三貂嶺,等待往菁桐的火車約在40分後到達。

      三貂嶺之地,夾在兩處山壁之間的一處小峽谷,谷中間一條溪水蜿蜒穿過山岳之間,雖然地方不大,但風景優美,仍吸引不少穿著爬山服的旅客,到此一遊。

      小鐵道懸高於山澗之上,往下俯瞰碧綠的溪水,觸目所見,層山疊嶂,翠綠滿眼,彷彿連花草香都飄進了車內般。

      米白色木造平房的菁桐小車站,遍佈著遊客,出口就到了老街,四處販售著小天燈,天燈上劃著絢麗多彩的花,上面寫著諸如:「戀愛成功、愛情順利、學業進步、富貴吉祥」等祝福的字眼,我隨手拿起一鑰匙圈,包裝紙上寫著:「幸福的不思議力量」,並簡述著放天燈的由來。

      天燈又稱為「祈福燈」或「平安燈」,每年元宵節,鄉民都會放天燈,祈福消災,當盞盞明亮的燈火,緩緩從溪谷升起,燈上還繪有各種圖案,以及放天燈者的姓名及心願,於是有「放得愈高,願望升得愈高」的說法。

      我沒有即興放一盞天燈,但內心卻充滿著想祈福的心願,除了天燈之外,店家還設有許願筒,約莫三十公分高的竹筒上纏著紅線,線頭可以垂掛在老街旁的許願牆上,垂掛著密密麻麻的竹筒牆上,我佇立於前,觀看許願者都寫些什麼心願?有人希望當個公務員,有人希望早日脫單,有人希望和愛人,可以長長久久,每天幸福⋯⋯。

      遲疑了一會兒,我也沒有在許願筒上寫下心願,在燠熱的豔陽照射下的老街上,和許多人一樣,坐在遊客中心的長椅上,舔著冰甜的冰棒,遊覽車上,正走出一群觀光客,湧在石階梯上照相。

      電影中的一幕,男主角從菁桐小鎮消失後,女主角回到當地,遍尋不著,決定待在兩人相遇的地方等他前來,而電影落幕在一片無聲的期盼之中。

      現實中的等待,向來令人感到不安,在等待漫長的武漢肺炎疫情結束之間,我也忍不住買了一盞天燈,祈願著:「國泰民安。」

      菁桐,在多年之後,我終如願的前往一遊了。




  

  

  



戲劇《古相思曲》-- 洪荒的宇宙銀河中,穿越古今,追尋一段遺失的曾經

       在浩瀚無垠的宇宙時空內,活在二十世紀的現代社會,竟能與千百年前的自己再度相逢,穿梭於時空的夾縫中,宛如遊走於星球內的神秘黑洞,如果你能回到過去的話,你最想挽回什麼呢?或者你最想彌補什麼呢?

      回顧2023年之中,《古相思曲》這部戲,即使沒有頂流男女星演出,一播出後,即刻站上了黑馬短劇排行第一名,劇情帶領人思索著:如果結局早已是寫好了的命定之事,處在局中的人,是儘早抽離這段命定不完美的結局,還是在有限時間內,努力改變不可能的結果?好像電影《回到未來》的畫面,一步一差錯,將在萬丈深淵和平坦大道之間徘徊,想要平安,一部份看天意,一部份不妨自己判斷。

    現代歷史暢銷書作家沈不言,在夢中回到自己所寫的書《南晟遺事》中,與書中被後人冠上「妖后」之名的陸鳶相識,經過相處後,沈不言發現妖后並不妖,歷史的定見竟是立場不一的成見,他決定顛覆以往的看法,於是又寫了第二本書《夢回南晟》,在夢中他回到南晟,與陸鳶一起拯救被宰相李擁掌控的朝政,兩人之間培養出亦師亦友的戀人關係。

     這股逆向時空的力量,每次剛好都在最危機時刻,令他又被拉回現代,沈不言就在古代和現代之間,來回穿越。

     陸鳶面對他若即若離的態度,每回都突然消失又無意中出現,於是她問沈不言:「如果你十日後會跟自己喜歡的人分開,你會選擇第一日便走,還是陪她度過剩下的九日?」

     沈不言說,他會早點走,分開的時候就不會那麼痛苦了。

     陸鳶卻反駁:「可是你都沒有嘗試過,你怎麼知道結果會是痛苦的?越是這樣,就越該珍惜相處的每一刻。」

     這番話打動了沈不言,沈不言答應她,無論長久或短暫,他都會好好珍惜和她在一起的每一寸光陰。

      很多事並非努力可以達到,故事的導演也沒有要把這齣戲變成喜劇圓滿地收場,他們倆人無法擺脫既定的命運,穿越時空夾縫中相逢,最終仍分離。

      多年後,當沈不言回到南夢湖邊,碰到一位小女孩,恰巧也叫陸鳶,他已是雙鬢微白的中年人;而活在古代的陸鳶,變成了掌權朝政的皇后,暮年的她教導皇子時,留下了一句:「世人只管看顧表面上的功勞,歌功頌德,無法知悉或洞悉背地裡的真相,她被冠上『妖后』的罵名,只管讓世人說去⋯⋯。」

      另一方面,回憶起前塵往事,暮年的陸鳶,則在一壁清風,一盞夜燈下,寫下了一闕《古相思曲》的故事,而故事的流傳者,是一位在南夢湖邊擺放著販賣古玉珮小攤子的老婆婆,她也是南晟王朝的後裔。

      穿越劇開啟了無數個想像空間的可能,也許我們的所有一切經歷,包含無數個前世的點滴,全都留存在時空的記憶中,只是轉世時,由於時間太久了,我們都忘記了曾經發生過的事,就好像你會記得三歲時候,每一天每一刻發生過的所有事情嗎?當然是不可能,那麼你可能記起三百年前的事嗎?

      在時間洪流的沖刷淘洗之後,人也會忘記了很多很多事。

      人壽平均一百年,大概人活太久也會膩吧!當喪失了所有的興趣和熱誠,沒有活力和動力時,人就漸漸地老病死了。

      人死了,又再生;於是,又有再度開始的可能。




收錄於散文集-- 《天文迷思》

      依照太陽的位置,很容易分辨出東方和西方,但南北兩個方向,我卻經常搞混了,把南方當成北方,北方當成南方。

      白天,沒有星辰的指引,如何分辨方向呢?偶爾我會為缺少這方面的常識而感到懊惱,為何連這麼簡單的事情都不會呢?

      為此,我專門找了關於天文學的書來看,學總學得來吧!

      話說我也是近來才對天文星辰感到興趣,至於引起興趣的原因,說來好笑,看了一齣大陸劇「擇天記」引起了我的天文樂。

      戲劇闡述了一位天才青年,從日月星辰的指引中,找到了改變自身命運的軌跡,與中國人自古相信「天人合一」的理念相應,人誕生時有所謂的紫微斗數星盤可以參考,千年來可視為個人一生運途命數的參考,確有其靈驗度。

      中國古代有專門為解讀星象,測定人間吉凶禍福的天文官,自古就有流傳日食時,人間災禍就多的象徵,但被現代人視為迷信,科學方法解釋之下,什麼奇特的現象或流傳的記錄,都被解釋的合理化,人類對天文異象出現時,不再覺得心慌。

      但科學真能解釋一切嗎?

      猶記發生在2009年夏天的正中午,那時我在台北車站附近工作,印象十分深刻,正午太陽當空 時,剎那間像被黑雲遮住般,天地整個變得風雲慘烈般地變色,黑壓壓一片彷彿災難將臨,連風也呼呼地咆哮起來,令人心生不祥之狀。

      自古日全食被中國民間稱之為「天狗食日」,每當這個時候,老百姓們會敲鑼打鼓以嚇跑「天狗」, 有時聽聽古人流傳下來的神話,也頗有樂趣,由於歷史上有太多跡象指出,日蝕就有天災出現的巧合,所以當太陽、月亮、地球排成一直線,稱為「三星連珠」,必有大事發生,在在都令人,不敢掉以輕心,視為等閒之談。

      如果用科學解釋,太陽和月亮的引力只會引起潮汐變化,不足以造成地殻變動,但統計經驗卻顯示出,南亞大海嘯奪走22萬條人命,2天後當地就出現日全蝕,2009年7月我親身見過的日全蝕之後,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中南部及東南部,引起八八水災(發生在2009年8月6日至8月10日),水災程度為自1959年的八七水災後,最嚴重的一次。

      這些現象,似乎顯出千古年來,日月星辰的組合發生變化之時,人間將有災禍或異象出現的傳說,並非空穴來風。

      我下了決心走訪一趟天文館,此後將花部份時間,研究天上日月星辰的排列組合變化,來解析人世間吉凶禍福,做為參考依據,並且了解古代天文官都做些什麼工作呢?

      科學家的解讀並無法令我滿意,這些千古以來發生的奇特現象,科學並無法解釋與分析的事物太多了,在某方面來講,或許迷信並不是一種落伍。







收錄於散文集--《最難忘的滋味》

    每當我回憶起過往的生活片段,發現生平最難忘的滋味,在當時經常是份最痛苦的時光。

    愉快的事情反不如痛苦的事讓人印象深刻,覺得快樂,時間過得很快,感到痛苦時候,時間就過得很慢,大概是這原因,苦痛才會一點一滴的緩慢刻在記憶之年輪中。

     古代有位名將軍,為了克服體能的限制,冰天雪地中訓練用冷水洗澡,人是習慣的產物,身體機能具備抵禦外物的能力,當習慣之後,即能發展出優異的體能。

     我雖未如名將般想鍛鍊體魄,卻也因環境不得不訓練出體悟熱的滋味,猶記那段住在鐵皮屋加蓋的頂樓公寓內,每逢夏天高達38度的氣溫,沒有冷氣,到了晚上往往熱得睡不著覺,一個月之中足足有半個月失眠,那幾年每到夏天就發愁,經過那段歲月後,我卻訓練出比常人更耐熱的體質,如今反而一進到冷氣房內,便覺手腳冰涼,不如那有點溫溫熱熱的自然風來得令人舒服,享受身體微微出汗的感覺。

      如今每到夏天,我是家中唯一一位不需要吹冷氣也不感到熱的人,我的住家環境也由鐵皮屋搬到公寓一樓,那段燠熱難耐,夜裡輾轉反側難眠的日子,最終成了我最難忘的滋味之一。

      那份滋味也讓我體悟到很多人生存環境不理想,卻必得培養出刻苦耐勞的性格,才能面對俗世生活。

      歌德也為痛苦的事留下註解:「痛苦留給你的一切,請細加回味,苦難一經過去,苦難就變為甘美。」

      記得曾讀過一本書,書名和作者都已忘了,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的一段人生經歷,當年他為了繼續讀研究所,每天待在圖書館內讀書,一天只能吃兩個饅頭,不知為何,我始終沒忘記曾有人如此克難的生活過。

      經此訓練,往後不管如何,生活總變得容易多了。

      回憶和人生一樣,總是苦樂參半,最難忘的滋味裡,也摻雜了美妙的記憶,也許我是個多愁善感的人,總喜歡未雨綢繆,當耽溺在追求享樂的事物上,總無法持久,而人一旦習慣了追求耽逸的情態中,將喪失應變能力,如何面對無常的人間事物呢?

      那些偶爾跳脫生命常軌的人,像有人斷食幾天,體驗飢餓的滋味,像有人極地旅行,挑戰體力,當生命中出現茫然失措的時候,可以自己尋求解決之道,不假外求。

     當汲汲營營於生存之時,回想起經歷的痛苦事件,發現人生也沒什麼大不了,了不起就是再遇到什麼苦難,發揮所能撐過去便是了,事後就像歌德所說的,所有苦難會變為甘美,而我發現事實也是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