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6月4日 星期六

萬物都有它的氣味--嗅覺與味覺之難分難捨

     每天早晨七點十五分左右,大街上開始出現人潮,行色匆匆的路人拎著公事包趕往辦公室,學童朝校園邁進,擁擠的馬路上,散發著些許的汽油味,大約九點之後,街上人車不再熱絡,陽光靜靜地灑落在舖著柏油的市區商店上,此時巷弄中的早餐店生意,可說是門庭若市。

    轉進位在街角的那間咖啡店,此時飄散著烤吐司的味道,偶爾會帶點焦味,其實有點焦味反而令麵包更香了,不過口感卻比較脆,服務生在吐司中間加了兩片蕃茄和小黃瓜,再加上新鮮萵苣下去,塗抹上薄薄的一層沙拉醬,就成了現在人很喜歡吃的早午餐點,怎麼,肚子餓了嗎?講到吃的,你會先想到什麼呢?

    大部份人以為是食物吃進嘴巴內勾起的味覺體驗,其實大部份人會先被咖啡和烤麵包的香氣吸引過去,然後決定坐下來吃點東西。

其實每種食物都散發著自己獨特的氣味,光是加在兩片吐司中間的那些蔬果味,就各有三種,你說蕃茄和小黃瓜、萵苣的味道,聞起來各不相同,而帶點甜酸的沙拉醬的氣味,又混合了油和芥茉蜂蜜進去,如果再加上咖啡和奶茶的味道的話,一間咖啡店內散發的氣味,可說是非常令人著迷。

    如果參考米其林主廚的私房沙拉醬的食譜,光是沙拉醬的食材就添加了雞蛋、橄欖油(或者檸檬油、柑橘油)、蒜頭、芥末仔、蜂蜜、檸檬汁、乳酪絲、海鹽、研磨胡椒,將上述食材放入調理機中打勻後,裝入玻璃密封罐中,移入冰箱冷藏約30分鐘,就成了一道萬用沙拉醬,而薄薄一層沙拉醬往往就加了九種食材進去。 

    當然,我不是要教大家怎麼做沙拉醬,由於萬物都有它獨特的氣味,光是每種食材都可以散發出它獨特的味道,而烹飪高手就根據這些食材烹煮出好風味料理美食。

    品嚐一道美味料理,靠的可不單是嘴而已,鼻子其實佔了更重要的地位,怎麼說呢?如果將鼻子捏住,食物的風味將不復存在,剩下來的正如美國哲學家兼評論家芬克所言,魚子醬吃起來像鹹粥,而咖啡只是苦水一杯。

    如果以舌上的口感體驗來講,口味大約只分成甜、苦、鹹、酸、鮮五種左右,而嗅覺卻涉及三百五十種不同受體及二十多類感知範疇,相形之下,吃進嘴裡的口味,就比鼻子不夠看許多了。

 

鼻前和鼻後嗅覺

 

    芬克在他的散文《氣味的美食價值》描述一種獨特的嗅味方式,我們以之增添食物的風味,他指出,口中食物散發的香氣,是經由咽喉後部到達鼻道,並透過鼻孔呼出,而吞嚥動作驅使香氣朝此路徑行進,實際上,我們嗅聞到食物的氣味是由內而外,如今稱為鼻後嗅覺,芬克將之命名為「第二嗅味途徑」,使它獨立於一般以鼻孔為主的嗅味模式。

    有鼻後嗅覺,當然就有鼻前嗅覺,至於兩者有什麼區別?

    鼻前嗅覺是直接吸氣入鼻腔,嗅覺可感受到外部世界的氣味。對咖啡而言,有一部分高度揮發性的芳香物在研磨時最先釋出,包括酸香,花香,柑橘香,草本香等;接著是中等揮發物飄散出來,包括焦糖香,巧克力奶油香和穀物香等;最後才輪到低揮發性成分,包括辛香,樹脂,杉木,嗆香和焦味等。

這些在室溫下沒有與熱水接觸即可氣化的成分由鼻子吸入,呈現的氣化味譜叫做「乾香」。

    但某些芳香物在室溫下無法氣化,需要在高溫下才可以揮發,也就是咖啡粉與熱水接觸時,還會催出其他氣化物,而呈現另一層次的氣化味譜,是為「濕香」,包括酸甜香,太妃糖香,水果香,麥茶香,木屑味,酸敗味,油耗味,焦油味。

    簡單來,鼻前嗅覺就是感受鼻腔吸入「乾香」與「濕香」的氣化味譜,我們對體外世界的氣味,全靠鼻前嗅覺辨識。

    鼻後嗅覺是人類的另一天賦,又稱「第二嗅覺途徑」,也就是口腔里的嗅覺。

    鼻前嗅覺是鼻子吸入外部世界的氣化物,而鼻後嗅覺則反過來,以呼氣出鼻腔,感受體也就是口腔飲食的氣味。

    飲食入口後,經唾液催化,藏在油脂里的氣化分子釋出,透過口腔後面的鼻咽管道,逆向進入鼻腔,也就是走後門入鼻腔所呈現的氣味模式,由於氣化物是在口腔釋出,很容易誤認為是舌頭嘗出的味道,實際上是鼻後嗅覺的功勞。

    比如我們喝也門摩卡或者埃塞俄比亞日曬豆,入口後濃郁的花香,焦糖香氣,很多人誤以為是味蕾嘗到的水果甜香味,實際上是日曬豆所含精油在口腔里釋出的香氣,從口腔後面的鼻咽管道上揚進鼻腔,是典型的鼻後嗅覺而非水溶性的味覺。

    咖啡的焦糖香,巧克力香,辛香,莓果香,土腥味與木頭味也能由鼻後嗅覺鮮明呈現,也是濕香的一種

 

風味是口味與氣味交融的結果

 

    如果品嚐不了香氣,食物將缺乏誘惑力,如同花朵沒有香味,就無法招蜂引蝶一樣。

    單靠嘴巴,或單靠鼻子,都無法真正的享受到美食,而對於品嚐美食的貢獻度而言,鼻子和嘴巴的功能那樣多呢?

    接下來我們就來探討看看,關於口味和氣味有何不同呢?

    你知道口味和氣味的大眾化定義是什麼呢?很多時候找出一樣事物的定義之後,很快我們就明白了那是什麼了。

    口味的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:「食物給人的味覺感受。」

    至於什麼是氣味呢?維基百科為氣味下了一個定義:「氣味是人類嗅覺系統對散布於空氣中的某些特定分子的感應,人們把使人愉快的氣味稱為香味,把使人不快的氣味稱為臭味。人類大概能識別1000種不同的氣味。當氣味分子進入鼻孔後,會與鼻腔上方的嗅覺細胞生反應,生的生物電波通過神經傳到大腦。」

    吃東西雖然靠的是嘴巴,不過要能真正享受到美食,大部份靠的可是鼻子體驗到的氣味。

    科學家用一項簡單的實驗證明了一點,食物在外聞起來一個樣,在內吃起來又是另一個樣,怎麼說呢?

    受試者蒙著眼對四種罕見果汁吸氣,靠鼻子聞,很快就可以辨認出這些果汁的氣味;但將果汁用注射器注入口中,他們竟無法明確辨認出這些果汁到底是什麼?

    靠嗅覺分辨食物的能力,比靠嘴巴味覺,來得敏銳可靠多了。

    嗅覺與味覺在風味感受中總是形影不離,兩者相互影響,有的食物即使嚐起來不可口,但光靠它飄散的的氣味,有時就足以贏得人類的好感了!像咖啡聞起來很香,吃進嘴裡卻苦澀不堪,有的食物難聞,吃起來卻很可口(像藍紋乳酪)。

很多時候挑動人的味蕾,其實取決於氣味!

    不過有的時候食物的風味,也會以味覺用語來形容,例如蜂蜜聞起來像「甜甜的」,醋聞起來像「酸酸的」,如果再加入視覺的話,那麼就足以撩亂人的感官互相交錯了,也就是看起來好吃,但實際吃起來未必,或是聞起來好香,但實際吃起來也未必,所以一道美食就必須「色、香、味」俱全才算數。

像綠色食物就充滿清涼的感覺,紅色食物就給人辛辣濃郁的感覺,食物加進了醬油顏色較深,會給人口感較鹹的感覺,咖哩飯就像是濃稠香料的調味盤。

 

    儘管嗅覺對風味的貢獻遠大於味覺,只要抽掉嗅覺,東西不再那麼好吃的論點顯而易見,不過仍有人主張嗅覺不夠重要。

    例如科普教父、天文學家薩根曾說: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嗅覺扮演的角色顯然微不足道。」《科學文摘》則稱:「除了檢查爐中燒得正旺的烤肉,或者徜徉玫瑰叢中享受芬芳,現代人鮮少用到嗅覺。」

    不知為何有些人竟對嗅覺,帶著這麼大的偏見呢?

    如果聞不到萬物散發的獨特氣味,那麼聞不到芬芳的草木花香,也如同聽不見夜鶯在唱歌,那生命肯定變得十分呆板和沈悶,人生的樂趣將減少許多。

 

 

 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